“石榴籽家園”一包養網站比較里的那些“幸福事兒”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941407328f46.38593313.

臺灣包養網 

▲在社區“石榴籽家園”,居民馬應洪(右)向工作人員咨詢醫保政策(3月9包養留言板日攝)。 新華社記者趙玉和攝

新華社西寧電(記者央秀達珍、趙玉和)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工業園社區“石榴籽家園”,漢族婦女蒲興花在給轄區內的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婦女教授鉤織。一針一線鉤織,一片一片組裝,巧手翻轉間一朵朵立體花誕生。“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蒲興花說。

在社區“石榴籽家園”里,各民族婦女利用閑暇時間學習鉤織、掐絲唐卡、十字繡等技藝。藏族婦女茍曉紅說:“我們制作的抱枕、坐墊、裝包養飾畫等手工藝品在線包養網dcard上線下銷售,讓我們在家門口掙到了錢。”

工業園社區居住著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滿族、苗族等各族群眾1416戶4268人包養網評價,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

70歲的回族老人馬進山來到社區辦事服務大廳向工作人員反映家里的困難:“我兒子是聾啞人,沒個穩定工作,你們能不能協助解決一下?” 社區“石榴籽家園”志愿服務崗的蒙古族工作人員仁措吉認真做著記錄。“馬叔,我都記下來了,馬上向上級部門反包養情婦映情況,您回家等我電話。”“太感謝你了,姑娘!你們真是‘貼心人’。”馬進山老人高興地握住仁措吉包養網的手。

工業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景卓姐介紹,轄區內西溝臺家屬院因基礎設施老化,老百姓經常遇到自來水管破裂、下水道堵塞等“煩心事”包養甜心網,鄰里間偶爾會產生一些小摩擦。藏族退休干部楊興林便當起“社區義務調解員”,經包養網ppt常為各族群眾化解小矛盾。“現在矛盾越來越少,住戶們都互相理解、謙讓,大家都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楊興林說。

在共和包養女人縣恰卜恰鎮城西社區院內,“石榴籽家園”舞蹈隊正在排練藏族舞蹈。舞蹈隊隊長寬太吉介紹,舞蹈隊有漢族、藏族、回族等多個民族,年齡最大的47歲,最小的24歲。“我們包養網推薦在元旦、春包養故事節等節日都會舉辦文藝匯演,藏族舞蹈《弦子》、蒙古族舞蹈《白馬》和秧歌舞蹈《張燈結彩》都是我們的保留節包養網車馬費目。”

城西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熊金秀說,在春節、藏歷新年、開齋節等傳統節假日,“石榴籽家園包養”組織轄區內各族群眾開展拔河、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等活動,增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針對轄區內脫貧戶、留守兒童、包養合約單親家庭等有實際困難的家庭,城西社區“石包養感情榴籽家園”專門包養開設了假期托管包養管道班,各族小朋友可以一起在“石榴籽家園”度過輕松愉快的假期。

11歲的包養網藏族女孩力毛措目前就讀于共和縣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學,因父親不在身邊,母包養網親在縣城打工,假期里托管班成了她包養網的“短期包養家”。她在這里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舞蹈、聲樂、繪畫、籃球、跳包養意思繩等。“孩子剛來時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包養網托管班漢族教師李娜說,經過老師、同學們的悉心陪伴和心理疏導,孩子性格開朗了很多。

“誰家有事,大家都會盡全力去幫。”城西社區工作人員才項措說。轄區內8包養app6包養妹歲的回族獨居老人包養女人馬進文因患病住進醫院,轄區內居民和包養網社區工作人員知道后按照民族習俗輪包養流送飯,“每一頓餐都承載著大家的愛。”熊金秀說。老人出院去日間照料中心后,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近千元的捐贈款送到馬進文手中。“謝謝你們的幫助,你們比親人還親。”馬進文握著社區工作人員的包養網手激動地說。

“我是撒拉族,我妻子是回族,我兒媳婦是漢族,我公公是藏族。”72歲的撒拉族老人菊么說,家里春節、藏歷新年、開齋節都要過。“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相親相愛,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包養網青海的110個社區“石榴籽家園”,像這樣的“幸福事兒”包養甜心網每天都在上演。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